大数据时代 把“睡大觉”的数据叫醒
当前,大数据热潮汹涌,然而,大数据在实际应用中却远远没有达到应该有的深入和广度。背后的原因,值得我们深思。
目前,大数据资源大致分三类:政府管理数据,企业拥有数据,公众生活轨迹产生的数据。然而,由于安全性、可利用性等原因,前两类数据不易被接触,其市场化应用也一直处在探索之中。
有必要尽快把“睡大觉”的数据叫醒。政府管理数据应该开放出来,可以让基础设施和社会面貌得到改善,产业界愿意投钱建这类数据库。
然而,从“大数据”到“大价值”,这中间要走过很长一段路。对运营商来说,数据开放是很尖锐的问题。企业对拥有的数据存在“捂盘惜售”的现状和尴尬。
无论对内开放还是对外开放,企业都要通过基础设施建设和技术平台建设,让原本分散的数据流通起来。原始数据更像是未被开采的矿,怎样从矿石中提炼‘金子’,再打成‘首饰’,需要平台。在共享或公开数据之前,要对数据加工,但“无论是内部还是外部,都要在确保其安全性及价值的前提下进行流通,这是向市场开放的基础。
安全性是大数据绕不过去的问题,海量数据的处理和分析能力同样让业界担忧。数据分析处理量大,在万亿、几十万亿字节的级别;速度要快,需要秒级甚至毫秒级的反应。
然而,我国目前的数据分析能力怎样,我们并不知晓。我国大数据产业此前一直处于数据中心布网的阶段,是否能自发地向数据资产重塑阶段转变还有待商榷。
事实上,原始数据能否在加工处理后转变为“数据资产”,决定着其能否找到打开市场之门的“钥匙”。在美国硅谷,数据在市场中已从原始无序转化为有价资产。资料显示,将原始数据转化为智能数据的企业数据软件公司Splunk,短短一年,市值从16亿美元增长到了70多亿美元。
大数据布局正热火朝天,如何将大数据转变为大价值,是大数据时代重要的课题之一,为此,要具备清醒的头脑。在技术之外,发展大数据还要具备成熟的市场条件,“要清洗、脱敏、封装、建立标准、约定规则”,形成良性的交易规则,才能保障数据顺畅地流通进入数据资产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