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心大数据“依赖症”
近期曝出的“支付宝实名账户存在惊天漏洞”帖子着实让很多用户心里一惊。虽然该漏洞不太会给用户带去实际损失,但对一直处在行业领头地位的支付宝来说,这一事件无疑给品牌带来了阴影。反思这次事件,不妨掂量一下大数据的价值。
在支付宝的信用体系中,大数据被认为是核心力量:用户能获得多大的透支消费额度?结果由大数据决定;用户信用程度如何?依旧是大数据测评;为什么支付宝提供的很多支付和收款功能比银行来得简便?答案同样是有大数据进行风险预防。不仅支付宝对这些功能津津乐道,用户也很享受大数据带来的便捷。
确实,支付宝在大数据的积累和应用上,不仅有经验,客观上也提升了大数据的“作为”。但大数据不是万能的。就说这次的“漏洞”事件,虽然用户账户“被关联”与用户信息泄露有关,但支付宝作为审核方却没有提醒用户账户变动情况。是支付宝不愿或不能提醒吗?显然不是。支付宝之所以出现这一疏忽,很可能是过于相信大数据的作用,认为在现有数据收集和风险监控中,不需要多此一举的提醒。
另一方面,用户也存在过于依赖大数据而忽视自我保护的问题。面对“惊天漏洞”的帖子,不少网友都指责支付宝存在纰漏,却没有想过信息泄露才是账户“被关联”的祸首,不少用户缺乏最基本的自我保护措施,忘记了不能轻易透露个人身份信息、账户信息,不能设置过于简单的密码等最基本的互联网生存要诀。殊不知在大数据时代,不法分子利用技术手段破解数据、信息的能力与日俱增。用户怎能躺在形形色色的大数据上高枕无忧呢?
面对大数据,不论是企业还是用户,都要增强一些忧患意识。很多企业在收集和使用大数据时,会强调“脱敏”二字,也就是去除数据中涉及个人隐私的部分。既然如此,不仅收集大数据的企业需要承担起保护信息不泄露的责任,对提供大数据的用户来说,也要多留一个心眼,不要给不法分子以可乘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