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不能做什么
情感也可以用数据来衡量?大数据专家的回答是肯定的。
近期诞生的“南方新浪财经大数据策略指数”就试图通过股吧、微博等私人交流平台,获取人们对于市场的“情感判断”。
但在做决策时,情感的取舍往往会背叛数据。即使大数据分析得出肯定答案,在作出决策的最后一刻,情感会与数据走在相反的路上。
世界杯最后一场比赛,德国对战阿根廷,两支劲旅都有自己的铁杆粉丝。彩迷A小姐,反复对照数据显示,90%以上的指标指示德国会赢,但她还是买了阿根廷。对于A小姐,在做决策前的大数据已经没有意义,她还是在自己价值观念的指引下做出了决定。这就是一种情感的力量,大数据无法在最后一刻预测,对于A小姐,是心中对球队的喜爱占上风,还是输赢的理性判断占上风。
大数据在披着情感外衣下的决策中,往往失效。如果参加一个8分钟相亲节目,网络科学家可以测出,你与6名相亲对象的社交互动情况,聊天时间长短、涉及话题、各种微表情,但却无法侦查双方对彼此真实的感觉。最终你可能跟大数据分析下评分最低的那位来电。所谓的一见钟情、第六感觉,是大数据难以企及的人类“特异功能”。
上述故事反映出数据分析的局限。大数据分析,可以在脑力不及的范围之外帮助人们理解复杂的社会,解读其中的含义,弥补认知的空白,但人类独有的情感,其微妙之处,却是数据难以捕捉与反映的。计算机数据分析擅长的是测量社会交往的“量”而非“质”。
大数据对于趋势把握的优势,有时候也正是这项技术的劣势。如果10个孩子中10个都在看《喜洋洋与灰太狼》,那么是不是说只有5个人看的《哈利波特》的价值就比前者低,甚至少人问津的《中化弟子规》就是一部失败的作品。大数据分析善于抓住潮流,却很容易忽略个体的价值差异。数据分析的结果看似客观公正,但其实价值选择贯穿了从构建到解读的全过程。大数据难以分别在不同社会背景下,价值取向的意义。
数据亦不懂叙事,也难以把握思维的浮现过程。一个4、5岁的幼儿可以简单讲小红帽的故事,但数据分析无法做到。幼儿已经可以理解小红帽里正义与邪恶的力量对比,这是人类社会长期积累的价值判断,是一种文化背景。但数据分析不能理解,至少目前,大数据在概率上更胜一筹,却无法讲一个简单的故事。
就数据本身而言,大数据分析也有其先天缺陷。大数据分析因建立在相关性的基础上,各个领域之间相关性的道路并未完全建立起来。
罗马之城不是一天就能建立起来的。只有跨越了行业领域间的界限,关联性加强时,数据的准确性才会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