扒扒跟大数据有关的那些事儿

2020/10/02 12:26

扒扒跟大数据有关的那些事儿

如今,业界和学术界一直在讨论一个词,那就是大数据。不管是学术圈还是IT圈,只要能谈论点儿大数据就显得很高大上。然而,大数据挖掘、大数据分析、大数据营销等等事情仅仅只是个开始,对大多数公司来说,大数据仍有很强的神秘色彩。于是,在我们还没有完全搞明白如何运用大数据进行挖掘时,各种过于神化大数据的舆论就已经不绝于耳了。当然,也有很多人直接批判大数据或大数据营销给我们造成的隐私威胁。也有很多人根本没有搞清楚什么是大数据,到底有什么价值。
于是,站在客观的角度,围绕下面几个问题与大家分享有关大数据的几个观点,也扒扒大数据的那些事儿:1、大数据营销和个人隐私泄露究竟有无因果和逻辑关系?
2、大数据营销到底能带给企业什么样的价值?到底能带给用户什么价值?用户是否全盘否定或反感大数据营销?
3、如何正确看待大数据?如何看待大数据和传统调查方法或统计学的关系?
4、大数据营销究竟面临什么样的挑战?
一、大数据的迅猛发展与数据隐私的忧虑相伴而生
社交媒体的出现,让用户数据的分享数量达到了难以估量的程度。而如今,社交媒体的种类有增无减,智能手机的更大普及,又让更多用户转移到移动互联网,从而又进一步贡献更多数据和内容。这样的数据增量让全球社交媒体的收入大涨,仅根据咨询公司Gartner2012年的研究结果显示,2012年全球社交媒体收入估计达到169亿美元。
一边是社交媒体因为大数据的盆钵满载,另一方面则是用户不断毫无保留的将个人信息交给互联网,这些信息包括年龄、性别、地域、生活状态、态度、行踪、兴趣爱好、消费行为、健康状况甚至是性取向等。一时间,针对海量用户信息的大数据挖掘、大数据分析、大数据精准营销、广告精准投放等等迅速被各大公司提上日程。
比如,一个发生在美国的真实故事就会告诉我们,利用数据挖掘如何掌握我们的行踪。一个美国家庭收到了一家商场投送的关于孕妇用品的促销劵,促销劵很明显是给给家中那位16岁女孩的。女孩的父亲很生气,并找商场讨说法。但几天后,这位父亲发现,16岁的女儿真怀孕了。而商场之所以未卜先知,正是通过若干商品的大量消费数据来预估顾客的怀孕情况。
类似的大数据挖掘和营销事件在今天更多的发生,尤其是社交媒体产生大量数据后。于是,许多人对个人隐私数据开始担忧,开始批判大数据精准营销侵犯了个人隐私,忧虑我们进入了大数据失控的时代,并将原因更多归结于社交媒体。
二、大数据营销和个人隐私泄露之间不能完全划等号!逻辑关系不成立!
如果客观的分析一下上述问题就会发现,这是一个难以分说的鸡生蛋还是蛋生鸡的问题。一味地批判大数据分析对个人用户数据的泄露或滥用是不客观的。
因为,社交媒体的本质在于分享和传播,社交媒体的出现的确满足了人们分享个人信息、晒各种数据的欲望,让人们在过去无声无息的生活中突然转移到了可以让全世界看到自己的平台上来。人们从而达到了内心的满足感和存在感。因此,单从个体的背后心理来考虑,社交媒体对他们来说是有益的,他们不认为自己贡献的是不可告人的秘密,既然分享出来,那一定是希望或允许别人看到的。因此,这是一种无形的默许的交易,用户乐意把自己的各种琐碎细节暴露于社交媒体,而对社交媒体上杂乱无章的海量用户数据进行有序的分类和分析也没有什么不妥。
当然,如果社交媒体平台随意滥用或泄露用户的后台数据,比如个人联系方式、家庭住址、银行等极为隐秘的信息,这的确是赤裸的侵犯隐私的行为,极其没有道德,必须要受到谴责和法律制裁。
但目前,许多大数据精准营销的前提是对用户在互联网上留下的公开显在的信息进行算法归类和内容分析,从而对海量用户进行人群划分,或者对小众群体进一步细分化,甚至达到某种程度上针对单个人的个性化定制,最终达到精准推送广告或有针对性推出营销活动的目的。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大数据精准营销与个人主动分享和传播到网络上的信息数据之间并没有矛盾。人们起初或许会惊讶:为什么他们知道我想买什么?为什么他们知道我的需求?但随着“猜透心思”的推送行为让人们的生活越来越便利时,比如省去大量搜索、查找和对比产品或服务的时间,他们可能会十分习惯并依赖这种精准性,并不会在意他们本来就随意分享到网络上的杂乱信息被如何挖掘和利用。
因此,用户发布和分享的信息是否为隐私,在用户分享信息之前就做过慎重考量和筛选。这一点非常重要,这是侵犯隐私与否的界限。那些被用户选择为不适合发布或不希望别人知道的信息就是用户认为的隐私,而那些已经公开发布到社交媒体或网络上的信息则被用户认为是可以传播的。
所以,普通的对海量公开信息的分析、挖掘、归类,从而进行精准营销的大数据行为不能一味被骂成是对用户利益的损害。而那些对用户存储在某些位置、不希望被他人了解的信息(私人存储的信息)如果被别有用心的人泄露或利用,那这就是隐私侵犯行为。但这就不能归罪于大数据,而应质问存贮平台的安全性问题。
因此,我们不能过分解读大数据精准营销。其实,问题的本质在于,人们是否真的在意杂乱信息的去向(涉及到分享信息的背后心理和动机)?以及大数据营销是否真的触碰了人们不可告人的秘密或底线(需要对秘密和底线重新定义)?因为,如果人们默认分享的都是公开的,那么侵犯隐私的概念就是不成立的。如果人们有不希望别人知道的信息,也不会贸然在网络上分享和传播。
三、大数据营销究竟会给企业和用户带来什么价值?
讨论完上面的问题之后,我们是否应该诚恳对待大数据精准营销这件事?那么大数据营销究竟对于企业和用户两方面来说,都有什么样的价值?
1、对于企业的价值
让我们先看一个国外案例:
我们都知道美剧《纸牌屋》,提到《纸牌屋》的成功,最大的功劳便是大数据分析。因此,《纸牌屋》几乎成了大数据营销的经典案例,也是美国Netflix公司基于用户信息挖掘来决定内容生产的成功尝试。
Netflix的订阅用户达到了3000万左右,而大多数用户的观影都与精准推荐系统有关。Netflix会定时收集并分析用户观看电影或电视剧的行为,比如根据用户对电影的评分、用户的分享行为、用户的观影记录等信息去分析用户的收看习惯,从而推断用户喜欢什么样的影视剧,喜欢什么样的风格,喜欢什么样的导演和演员。在此基础上利用算法对用户感兴趣的视频进行推荐排序,直到用户找到最喜欢的影视剧。《纸牌屋》的导演和主演就是Netflix挖掘用户信息后的预测出来的。
那我们再看一个国内案例:
我们都知道阿里巴巴和新浪微博合作的事情,阿里巴巴斥资5.86亿入股新浪微博。除了网络上各大媒体分析的,认为阿里巴巴希望打造生态圈、强化流量入口、挑战腾讯等等原因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或许就是大数据营销的战略。
如今各大互联网大佬都在跑马圈地,圈住用户,谁能圈住用户,让用户在其平台上活跃,谁就掌握了用户的大量信息(包括显在的前台信息和隐藏的后台信息)。新浪微博在中国有几亿用户,这个量十分庞大,但如果新浪不能把这些用户产生的信息合理的利用,那么这些资源就是巨大的浪费。我们再看阿里巴巴,中国最大电商平台,它有产品,但是却没有完整的用户日常生活行为信息,只有购买信息,但这些购买信息不足以了解人群特点和喜好。所以,只有跟新浪微博合作,掌握大量用户的行为信息,从而对其分类,找到不同人群甚至不同个体的喜好、偏好、兴趣、爱好、习惯、传播习惯、分享路径等等,那么就能实现精准营销,甚至还可以通过不同用户的信息传播规律,而制定产品的最佳品牌传播途径。这是一座巨大的金矿。
新浪微博和阿里巴巴合作后,微博上出现了一些产品推荐信息,同时新浪微博已经推出支付功能。可以想象:未来你在微博上看到相关推荐的产品,恰好是你喜欢的产品,那么你就可以直接在微博上实现支付和购买。从而新浪微博和阿里巴巴各取所需,共享收益。当然,这是我个人的观察和分析,不过阿里巴巴的大数据战略也很明显了。
2、对于用户的价值
上述两个例子说的都是大数据带给企业的价值,那么,大数据营销对于用户来说,到底有没有价值?用户是否十分反感精准营销?让我们再来看看一个新的调查数据:
中国传媒大学国家广告研究院刚刚发布一份《2014中美移动互联网发展报告》,这份调查报告对比了中美两国用户移动互联网的使用习惯,以及移动用户对于移动广告的态度。
调查显示,最可能得到智能终端用户回应的广告内容为:(1)与用户要购买物品相关的广告(2)与要购买物品相关的优惠券(3)搞笑的广告(4)与用户最喜爱品牌相关的广告(5)与用户在线上访问过网站或使用过的应用相关的广告(6)与最近线上购物相关的广告(7)与用户所在场所相关的广告(8)与最近收听、收看的广播/电视相关的广告。(占比>=20%)
从这些数据我们可以看出,在8个结果中,有6个都是跟大数据精准营销扯上关系的。比如,与用户要购买物品相关的广告,更能引起用户的回应或互动。如何理解?大数据营销的前提就是计算并推测用户的真实需求,看用户需要购买什么相关产品,然后给用户直接推送用户想要的、喜欢的,做到了精准到达。那么用户呢?用户乐意对这样的推动广告或产品做出回应,因为这些广告少了对用户的打扰,并且让用户费劲心思对对比或货比三家后才购买的决策过程降低,节省了时间,让用户直接找到内心真正所需的产品或服务。
所以,这样的结果就表明,大数据精准营销并不是完全都会让用户反感,而是看你猜透用户心思的程度。因此,如果你推送的内容和用户想要购买的物品相关,与用户最喜爱的品牌相关等等。那么这种精准挖掘并不会受到用户的反感,反而会给用户带来便利。

免费直播

    精选课程 更多

    注册电脑版

    版权所有 2003-2020 广州环球青藤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