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详情

素描快速写生的技法有哪些?

1071次观看
标签: 素描 素描技法
老师回答

素描人物快速写生技法是取法于素描人物长期作业和人物速写这两种绘画基础教学训练,建构于素描人物写生教学一般规律的基础上的素描写生技法。在快速准确上与速写教学的要求基本一致,在深入塑造上与素描人物长期作业的训练要求相似。从作品的表现上来说,素描人物快速写生技法完成的作品比素描长期作业完成的作品在表现细节和关注范围上要少,但比人物速写要多。在作画时间上,素描人物快速写生技法完成作品的时间相对素描长期作业要短得多,比速写完成作品的时间要长,可以说在作画时间上介于两者之间。素描人物快速写生技法注重训练画者迅速观察、敏锐感受和准确表现的能力,强调作画者在有限的时间内,利用自己的新鲜印象与敏锐感受去快速捕捉对象转瞬即逝的神态特征。

全国高等院校美术专业入学考试中素描科目考试的目的是通过素描写生(或默写),考察学生的基本造型能力以及对绘画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更重要的是考察考生对艺术的理解能力和艺术表现能力。

美术高考的考前素描学习,不同于一般的素描训练,它如同运动场上百米冲刺的赛前集训,需要“强化”训练。素描“强化”训练实际上是将理论问题实践化,将规律问题方法化,将表现技法优化化,抓住主要问题,突出重点和难点加以“强化”,按照有效的训练方法向既定目标冲刺。当然,在训练的同时,还应多“读”优秀作品,学习别人如何表现结构空间、如何处理明暗变化、如何概括归纳等等。“读”与“画”是每一位应试学生考前必修的重要方法,“读”就是提高眼力,“画”就是提高表现力。读懂了才能引你去思考,实现手与眼的协调,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针对一些美术考前班学生平时画得很好,但考试却拿不到高分;而有的考生学习美术时间并不长,却能一举成功的情况,学习素描快速写生技法在以下三个方面对参加美术专业入学考试的考生会有所帮助。

随着高等艺术院校自主招生权的扩大,招生考试已经成为选拔美术特长生的重要途径,考试中很多问题也已超出了一般美术教学的规律,这就决定了美术高考训练的特殊性、多样性和针对性。素描快速写生技法训练对考生“三小时”解决问题的应试能力的提高有很大的帮助,因为素描快速写生技法完成作品的准确、生动的特点正适合了艺术院校选择敢想、敢画、敢拼,深领其意,有感而发的考生的需要。

素描快速写生技法是训练考生对表现形式形成初步认识的方法。通过强化训练,使他们不仅能顺利完成对对象自然而真实的摹写,同时也追求对画面的完整表现,两者相互补充,以强大的视觉感悟征服评卷老师,这种表现形式对他们跨进艺术院校后进入美术创作也有极大的好处。

考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复杂的试题,涉及到如何处理提高与概括等诸多艺术问题。对美术考生绘画才能、个性特点的重视,对表现形式和绘画语言因素的关注已成为艺术院校阅卷老师们的共识。素描快速写生技法正是培养考生们对“个性化”、“大师味”的追求,引导他们领悟绘画中的形式美,感受艺术语言的重要内涵。

素描快速写生技法运用在美术专业入学考试中,其效果是明显的,因为它符合艺术发展的客观规律,其快速、准确、生动完成作品的特点正符合了艺术院校选拔人才的需要。多年来,众多学习该技法的学生顺利步入美术院校的殿堂,并在艺术的道路上不断取得成绩,使我们坚定地将这一技法推荐给广大的美术专业考生。

精选课程
相关推荐
素描考生问题总结
宋老师 绘画美术

素描考生问题总结

缺乏整体观念

这是不少初学者和考生共同的毛病,由于他们缺乏长期性作业的训练,在考试中不是在整体观念的指导下全面推进,而是急于求成,急着出效果,在缺乏对整体效果的把握下一味死抠局部,因而造成局部相互之间关系无法很好地衔接。常常是某一部分已经画得非常突出和完整,而其他部分还是空白的,其画面效果可想而知。

一个整体是由若干个局部组成的,没有局部的整体,是空洞的不真实的;然而,没有整体的局部,再精彩、再深入也是毫无意义的。因为素描的目的,不光是练就一手“好活”,而更重要的是培养一种艺术思维的“想法”和如何观察事物的“看法”。离开了这两点,素描练习也就失去了它的意义。有人说:“素描就是比较,比较,再比较。”这话虽然有点片面,但也是有一定道理的。既然整体是关系到一幅素描作业的成败,那么局部与局部、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就显得非常重要。如何解决这种关系,就是靠比较的方法,比色调的深浅,比形体比例的长短、宽窄、大小,比关系的远与近、虚与实。根据这种比较画出来的物象,才是客观对象真实存在的一面。

缺乏理解对象

物体的起伏凹凸,明暗虚实关系,都是光线作用于物体的内在结构的外部表现。要想深入地刻划对象,必须要做到“知其所以然”,要研究其内在结构关系。有的同学面对模特儿,不是积极主动地由表及里地分析研究对象,不去研究外部表象的内在成因,而是机械被动地抄袭对象,哪些地方深点,哪些地方浅点,他就把这种深浅变化照抄下来,至于这深和浅意味着什么,却知之甚少,或一无所知,因此,很难深刻地、真实地表现对象。

缺乏敏锐感受

有人说世上所有的人,没有绝对相同的面孔,每一个人都有区别于他人的相貌特征,即使是双胞胎也不例外,他(她)们也都有别人不易察觉的差异。捕捉对象的特征和独具个性的差异,是素描训练的根本任务。但是在素描写生的过程中,常常看到有的学生不管画谁,不管对象的长相如何,气质怎样,都画得像一个人,模特儿似乎成了摆设,成了他们胡编乱造的参照物。这种现象有一定的代表性。这里有初学时期老师指导上的失误,还有考生自己认识上的误区。有的考生错误地认为:模特儿像不像没有关系,只要画面效果好就行,反正评分的老师也不知模特儿什么样。像不像确实不是衡量一张素描作品优劣的惟一标准,但它却能检验一个学生对事物所具备的敏感性和表现能力。如果一个学生长时间脱离对象去感受,去编造所谓的画面效果和废弃对客观对象感知能力的训练,那么他就有可能造成感知能力的退化,失去一个艺术家所应有的敏感性。具体到素描写生中的表现就是千人一面,概念化,脸谱化等等。而这些毛病一旦形成就很难纠正。这是因为作为一个画家重要条件的眼睛已经退化了。无疑,这样的试卷是无法得到高分的。

缺乏画面把握

在最后画面调整时,最容易出现画面灰,效果不强烈,和画面锁碎的毛病。为什么会出现这些毛病呢?这是因为光线照射下的物体都会产生三种基本的色调:黑(最深的色调)、白(最亮的)、灰(色调丰富的中间色)。有了三种不同的色调,画面的层次就清晰,画面的效果就响亮,至于哪一种成分多点,哪一种成分少点,都要视客观给你的感受而定。但不管怎样的比例关系,三大基本色调都不应缺少其中的一个。

造成画面灰的原因很多。比如模特儿的面部大部分都处在亮部里,于是,画面上基本都是亮和灰的色调;如果处理不当,很容易画灰。这时,应强调深灰的作用,尽量拉开深灰和浅灰的距离,使之保持画面的层次感。还有一种情况:模特儿的皮肤比较深,黑和深灰色调占其面部的大部分面积,而浅灰和亮面所占的面积很少。处理不好也容易造成画面灰暗、沉闷,影响作业成绩。对此,考生应主动减少中间色调的深度,提高画面(脸部)的亮度,保持画面的层次感。写生的过程当中,在整体尊重客观对象的前提下,允许对局部的色调进行调整、或减弱、或加强的艺术处理。

素描写生的对象,或明或暗,或强或弱,或虚或实,都有着它的规律和秩序。写生时如果打乱了这种客观秩序,就会出现零乱琐碎,因而影响画面的整体感。比如,暗部里的反光,画得太亮超出了它所在的范围,就破坏了局部的整体。一个画面是由若干个局部所组成的,如果每个局部都出现类似的情况,那么这个画面就会支离破碎。

还有一种情况,每个局部都画得很好很完整,但局部和局部之间没有联系,互不统属,互不相让,像一盘散沙。一个物体在一个固定光源的照射下,必然会出现强弱、远近和虚实的物象。因而就产生了物象主次关系———秩序感。这个秩序是客观存在的,不是人为安排的。如果画面上没有这个秩序,那就是画者的观察方法和思想方法存在着某些问题。如果认为每一个部位都重要,都要强调和突出,那么秩序就被打乱,画面的整体感就被破坏。没有整体感的素描,是不能算作成功的作品的。

注册电脑版

版权所有 2003-2020 广州环球青藤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绑定手机号

应《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加强实名认证机制要求,同时为更加全面的体验产品服务,烦请您绑定手机号.